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,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。

2019年12月24日,有幸跟随公司伙伴一起参加了第172期蓝态幸福文化课堂,感恩公司给予的学习机会;感恩蓝态公益细致入微的组织;感恩老师、志愿者们的付出。

通过五天的学习,收获颇多,经历了很多感动的瞬间,也体会到了老师所说的获得人生幸福的四把金钥匙,具体学习感悟如下:

一、越学越知不足

以前接触的传统文化面不广,觉得就是《三字经》和孝道那些,自认为一直做得也不错,没什么特别之处。然而,经过这几天的学习,就像老师讲的一样,越学越能知道自己的不足。

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自己以前的所学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。我发现,我旁边很多位学长已经做得很好了,都依然非常认真学习、努力践行。他们几位学长非常优秀,不但事业上很成功,还抽空来蓝态做了十几次志愿者。所以,今后也要端正心态,努力向大家学习。

也感悟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自信里,为什么要提倡“文化自信”。文化是需要多年沉淀的,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。只有文化自信才能让人挺直腰杆,焕发不一样的精气神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,也更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,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。

二、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

有一天晚上,课程的内容是给最想感谢的人写一封信,想起我自己多少年没有动笔写过信了,于是我认认真真地写了整整两页,记忆中这是近20年来给我母亲写的第一封信,虽然她一直和我住在一起,但很多话从来都说不出口,还是诉诸于文字表达更合适。虽然回家时她还没收到信,但我写的时候已经想象到了母亲看到信时的开心画面。

当时也想好了,今后我打算在微博上开一个只对我母亲一个人开放的专栏,每周至少写一篇文章给她看看,只写和她有关的事物。

三、三个不能等

老师在课堂上,说人生有三个不能等,尽孝不能等、教育子女不能等、行善不能等。

其中对第一点尤其感触,有人会说,我如今生活忙碌,事无所成,而且父母身体也尚好,那就等我拿到成果、功成名就、衣锦还乡的时候,再去孝顺父母。

其实不然,课堂上马丁老师分享的《父与子的战争》看得我泪流满面,深有感触。家父也是仙逝多年,子欲侍而亲不在。今年清明回去扫墓时我还曾黯然神伤:“坟前的两株翠柏,乃先父入土之时,吾所手植,今已亭亭如盖矣!”

所以趁有机会,给父母尽尽孝,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,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,他们需要的未必是金钱,而更多的是需要陪伴。

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,也许是陪他们说说话,听听他们唠叨,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,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,就像一首歌曲里唱的,“我愿用我一切,换你岁月长留”,所以不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。

四、企业管理之道

王西胜老师分享的企业管理之道,讲得非常精彩,获益良多。其中,老师讲到了管理的四重境界——法治之道、礼治之道、德治之道、道治之道。

所有的管理最后离不了的都是人心,都是解决人心的问题,回归初心、回归使命。

四个管理之道之间要紧密结合,不可分割,德主刑辅,礼法结合。这在古代叫美政,四个层次,不可或缺。这对于我们现在企业管理同样适用,今后将努力学习、践行。

修身则道立,先修己身,再认真领悟贯彻,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。

“百姓有过,在于一人。”

“郑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”

五、四句真言

王西胜老师讲的“四句真言”同样精彩——我错了;你是对的;还是要多关心他/她;无条件、不期待。

这对于我们处理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确实大有裨益。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;我是一切的根源;跳出自我,关爱他人;无尽的爱心+无尽的耐心=圣贤情怀。

反观以前,经常会觉得自己做得很好,都是在他人身上找原因,其实是我自己过于自负,缺乏爱心,没做到“还是要多关心他/她”,今后要改掉以往的认知,要做到责人先责己,多反思自己,体谅对方。这点,运用在业务开拓上来说也会很有用处。

从广义上来说,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,世界也将更加和谐、美好。

以上只是自己一点浅薄的认识,其余像谢征玉老师讲的《家和万事兴》;张雪老师讲的女德教育;谢泽辉老师对儿子的教育问题的分享等等,也都很有感触,就不再一一赘叙。

《中庸》所言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讲的就是求学求道之理,而最关键的是要践行。

学无止境,学习的脚步不能停;悟而不行,谓之无用,今后要继续学习,学深学透,然后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,这才算是真的收获。

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,走向大众,带来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,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2019年12月30日
聂洪波 书于广州